新加坡国际学校不仅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理想场所,也被视为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这里,教育模式与传统课程迥异,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交流能力。然而,对于追求流利英语的中国学子而言,这条路并不总是平坦无石。
新加坡国际学校鼓励学生以“玩”代替“学”,将单词和句子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实用性和交际能力。他们通过主题式教学,与IB课程中的六个主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提升思维能力。此外,课堂上缺乏固定的教材,使得语法上的负担减轻,但这也意味着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学生来说,有时会感到困难重重。
在沉浸式语言环境下,教师们致力于提高听说应用能力,而非单纯的书面语法练习。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孩子们早日成为英语流利者。但背后隐藏着父母对“玩”式学习有效性的疑虑,以及对孩子能否真正学习的问题。
尽管主题式教学具有其优势,如系统性、模块化和篇章化,但对于那些尚未适应这种方法并且英语基础较弱的中国学生来说,它可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小山。更有甚者,在考试时,他们往往难以摆脱惯性的中文表达方式,这影响了成绩。而阅读大量英文书籍同样给予这些基础薄弱的学子带来了额外挑战——如何将词汇应用到写作中?
因此,无论是在校或即将入校的中国学子,都应当意识到打好英语基础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发展,更是其他以英语为基础科目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期望最终达到心仪已久的地道流利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