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留学之旅(11)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崛起与繁荣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感情需求忽视的一种盲目竞争。这种不理性追求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产生的。这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对此失去信心,就急于寻找替代方案,不顾对新体制的了解程度。这种“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地将教育职责外包给其他机构,认为只要孩子入学了重点学校或补习班,或是在美国读寄宿高中,便一切顺利。这就像他们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美国的寄宿学校。

然而,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学渊源”一直被视为赞誉一个人学问功底的手段。但这一点建立在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公共大学这样的免费提供高等教育机构的情况下。在西方国家,如北欧,一切皆公立,无需支付高额费用,即可享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

近年来,美国家庭学校趋势日益兴起。一开始,这种做法是不被允许且可能面临法律诉讼甚至监狱之虞,但如今已成为主流,有200万左右学生选择家庭学习,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寄宿学生550万总数三分之一。此举为那些对现行体系不满或不同意的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宗教保守主义者、超级富翁等人群也加入到这一潮流中,他们希望通过聘请私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来满足自己的独特需求。而调查显示,让孩子上家庭学校原因多样,其中36%是出于宗教和道德考虑,21%是因为校园环境问题,还有17%是因为教学质量问题。

研究表明,从家庭学校毕业的学生成绩和升学率都略好于普通公立校生的表现,同时他们也显得更加健康。不过,这些初步数据并不能证明家庭学校优越,因为这些家的经济条件和资源都相对较好。排除这些变量后的实际表现仍未得到确凿证实。

尽管如此,现代义务教育强制性的特点引发了关于国家权力与父母私域之间界限的问题。在19世纪,大部分父母期待六七岁儿童帮助家族工作,因此对于国家强迫其接受规定课程感到侵犯。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认识到了义务教育作为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采取统一操办方式以提高效率。此外,由于经济发展、知识水平提升,以及多元化思维模式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育儿能力,比如许多父母本身都是硕士博士,并且有一方赋闲待命。因此,在许多地区,只要通报课程规划,就可以让孩子留在家里接受学习。

然而,与传统“家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家庭学校旨在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以避免成为公立系统中的标准零件。不像古雅典父亲必须将技能传授给子女,现在的家长安排老师教授各科内容,而非亲自教授。此外,由于成本高昂以及丰富度难以实现,以及缺乏社交机会等挑战,加之网络课堂推动,使得这个领域不断进步,为解决成本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同时还能拓展全球范围内优秀课程供选取,为个性化发展获得制度支持。这股潮流虽然尚未影响中国,但它揭示了应试压力下的潜藏矛盾,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更自由、更全面、高质量个人成长愿望。